秦将李信是秦国另一位卓越的军事领袖,因其与秦王嬴政年纪相仿且体格强壮,英勇无畏,深得嬴政宠信。李信与蒙恬、蒙毅及王翦之子王贲一起,代表着秦国年轻一代的军事精英。李信参与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多场关键战役,虽然他在“秦灭韩之战”中未曾出征,但几乎亲自参与了征服其他五国的战斗,尤以“秦灭楚之战”最为著名。那场战斗中,李信不仅是战斗的参与者,还是主将之一,承担了巨大的责任,这无疑体现了秦王嬴政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青睐。
当时,秦王嬴政正在准备攻打楚国,召见了李信和王翦两位将领商讨战略。嬴政询问他们所需的兵力。李信提出,只需二十万兵力,而王翦则建议至少调动六十万兵马。嬴政在权衡后,最终决定采纳李信的提议。虽然王翦的建议显得更加稳妥,但调动六十万兵力无疑带来了更多风险,且若战败,可能会对秦国整体战略造成重大影响。李信要求的兵力较少,显得更加务实。虽然年纪轻轻,李信在过去的战斗中已经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。特别是在攻打燕国时,他带领少量兵力深入敌境,成功击败了燕军,并带回了燕国太子丹的首级,这一壮举让嬴政对他刮目相看。
展开剩余81%秦王嬴政最终采纳了李信的提议,并幽默地调侃王翦“年老体衰”,在此过程中不忘赞扬李信的果敢决策。王翦感受到被轻视,于是以身体不适为由请辞回家养病。嬴政虽然理解其辞职,但心中难免遗憾。最终,李信被任命为攻楚的主将,蒙恬为副将,带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征楚。
李信指挥的秦军在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战果,迅速攻占了楚国的多个城市。但战局在后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。楚国名将项燕发起猛烈反击,李信所率军队遭遇了惨重的损失。尽管如此,嬴政并未对李信施以重罚,反而继续重用他。许多人将此次失败归咎于李信过于年轻、轻敌而造成的冒进,但实际上,这场败战并非仅仅因为李信个人的原因,其中还涉及到其他复杂的战局因素(稍后再讲)。
那么,为什么秦王嬴政仍然对李信保持高度信任呢?除了李信要求的兵力较少外,他在过去的战斗中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,尤其是在征服赵国和与燕国的对抗中,李信的表现非常突出。他不仅勇猛果敢,而且具备较强的战略眼光,这些都为他赢得了嬴政的深厚信任。
公元前238年,秦王嬴政即位已经九年,年仅22岁的他举行了加冠礼,正式开始全面掌权并亲自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。经过一年的准备,秦国于公元前236年发起了统一六国的战争,首个目标锁定赵国。尽管秦国投入了大量兵力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但邯郸依然没有攻克。于是,嬴政调整战略,将目标转向了相对较弱的韩国,成功以压倒性的兵力攻占了韩都阳翟,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第一步。
随后,赵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,秦国再次出兵。此次,李信作为副将参与了攻赵战役,与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、杨端和并肩作战。经过一场艰苦的拉锯战,秦军最终攻占了赵都邯郸,赵王迁被俘,赵国灭亡。李信凭借此战的突出表现,逐渐获得了嬴政的信任,并成为秦国年轻一代将领中的核心人物。
接下来,秦军继续向北推进,目标瞄准了燕国。燕国太子丹图谋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国扩张,然而刺杀未遂,反而成为秦国进攻燕国的正当理由。李信与王翦、辛胜等将领并肩作战,最终攻破了燕都蓟城,燕王喜和太子丹被迫逃亡。
李信的英勇表现,尤其是在追击太子丹的过程中,他成功俘获了太子丹的首级,这一战果令秦王嬴政极为欣赏,对李信的宠爱也达到了顶峰。此后,李信的声名如日中天,成为秦国军中的中流砥柱。
然而,李信的事业并非一路顺风,尽管他在许多战役中表现卓越,但“攻楚之战”的失利让他一度从“英雄”的高峰跌落。嬴政虽然没有严惩李信,但在随后的战斗中,他再未担任过主将。李信的名字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,尽管他依旧参与一些战役,但再也没有获得过攻灭一国的主将之职。
总体而言,李信是秦国军事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将领。他在许多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和“攻楚之战”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嬴政对他的宽容,更多源自于李信显赫的家族背景和他在早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。李信的家族背景深厚,祖上多为秦国的功臣,这使得即使在战败后,他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地位与声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