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,民生议题的热度持续攀升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今年两会期间与民生相关的提案占比达72%,其中教育、医疗、就业、养老等领域的建议引发全民热议。
作为楼市从业者,我们观察到这些提案不仅关乎居民生活品质,也间接影响住房消费能力和市场结构。以下6个提案呼声最高,其背后的数据逻辑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剖析。
一、提高个税起征点:释放居民消费潜力
自2018年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至5000元后,这一标准已维持7年未变。但202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3.2%,一线城市家庭月均生活成本突破1.2万元。多位代表提出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8333元或1万元,预计可覆盖80%的工薪阶层,人均年增收约1.2万元。
这一调整对楼市影响深远。以北京为例,若月收入1.2万元的购房者每年多出1.44万元可支配收入,30年贷款周期内可增加43万元还款能力,相当于撬动一套远郊小户型的首付款。不过,财政部数据显示,个税起征点每提高1000元,全国税收将减少约1200亿元,如何在“让利于民”与财政平衡间取舍,考验政策智慧。
二、取消离婚冷静期:保障婚姻自由与财产安全
自2021年《民法典》设立离婚冷静期以来,协议离婚占比从86.1%降至71.9%,但诉讼离婚率飙升28.1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房产分割纠纷占比从35%增至52%。代表蒋胜男指出,冷静期可能导致家暴受害者陷入更大风险,北京某案例中,女性在冷静期内遭丈夫转移房产却无法及时中止婚姻关系。
对楼市而言,离婚冷静期取消或将加速房产析产。2024年全国离婚涉及房产估值约2.3万亿元,若取消冷静期,预计每年可减少15%的房产冻结周期,释放约3450亿元资产流动性。但这也可能刺激“假离婚”购房行为反弹,需配套完善限购政策。
三、优化农村养老与医保:缩小城乡民生鸿沟
新农合缴费标准从2010年的30元/人涨至2025年的400元/人,但农民基础养老金仍停留在每月138元,仅为城镇职工养老金的6.5%。
提案建议将农民养老金提高至500元/月,同时降低医保缴费至200元/年。若实施,全国2.8亿农村老龄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4344元,相当于当前农村家庭年均医疗支出的82%。
这对县域楼市是重大利好。湖南某试点县数据显示,养老金提升后,农村老年人在县城购房比例从8%增至15%,主力户型为50-70平方米养老公寓。但需警惕部分地区借政策东风炒作“养老地产”,加剧库存压力。
四、推进医药分离:终结“以药养医”乱象
当前三甲医院检查费、药品收入占比超60%,导致患者次均医疗支出达4500元。代表宋兆普提案要求斩断医务人员薪酬与科室收入挂钩,试点显示改革后患者费用降低42%,但医生阳光收入需财政补贴增加35%。
医疗负担减轻间接利好改善型住房需求。上海调研显示,家庭医疗支出每降低10%,购房预算可提升7.3%。若全国推广医药分离,预计每年可释放约9000亿元医疗费用转向消费市场,其中15%可能流入楼市。
五、取消招聘年龄歧视:激活“银发人力资源”
35岁以上求职者简历被拒率高达68%,但45-55岁群体购房贷款占比却从2015年的12%升至2024年的27%。提案建议修改《劳动法》禁止年龄歧视,深圳试点显示政策实施后中年群体收入提升18%,购房意愿增强23%。
对楼市而言,这或将改变产品结构。成都某房企推出“双钥匙”户型,主套间供中年家庭自住,次套间用于出租,目标客群正是再就业的“银发族”,此类产品去化速度比常规户型快40%。
六、推行自愿退休制度:重构代际居住模式
允许社保缴纳满20年、工龄30年者自愿退休,预计可释放700万个岗位。这对住房市场意味着“以房养老”模式扩容,北京试点显示,退休人员置换郊区养老社区的比例达38%,带动周边房价上涨12%。但需防范部分城市借机炒作养老概念,加剧区域房价分化。
从个税调整释放的购买力,到医药分离腾挪的消费空间,这些提案看似与楼市无关,实则深度交织。
当农民养老金撑起县域楼市,当银发就业者激活改善需求,政策的风向早已嵌入砖瓦之间。
作为老百姓,我们期待这些提案早日落地,当然在落实过程中更需冷静审视:毕竟任何民生改善的初衷,都不该沦为资本炒作的燃料。